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转载]尴尬!回归“低价”的双十一,却割不动年轻人了?
本頁主題: [转载]尴尬!回归“低价”的双十一,却割不动年轻人了?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云中雀


級別:聖騎士 ( 11 )
發帖:2527
威望:657 點
金錢:100525 USD
貢獻:1024 點
註冊:2019-10-01

[转载]尴尬!回归“低价”的双十一,却割不动年轻人了?

转自 铁锤微观




一年一度的“双十一大促”正式拉开帷幕,各大电商平台的广告也铺天盖地迎面而来。不少人反映,为了给电商平台导流,很多APP的开屏广告莫名其妙就跳转了,简直不堪其扰。

今年虽然是双十一的第15个年头,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,却堪称是各大电商平台投入最大、造势最强的一届。



10月半以来,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三家电商平台互相“掐架”,“百亿补贴”战场如火如荼。淘宝那边刚提出“买贵必赔”,京东这边就宣布“买贵双倍赔”。

不止如此,今年双11的关键词是“化繁为简”,各电商平台纷纷表示“回归拼低价老路”。我看了京东、淘宝等电商负责人通过媒体发表的讲话,才明白低价来之不易——平台和商家们在618折戟之后,终于醒悟了:只有沥干水分去套路,才能打动人心。

是的,为了揽客圈粉,今年“双十一”各大平台打起了价格战,纷纷宣誓“将低价进行到底”。并承诺放弃复杂的优惠算法,以简单明了的低价吸引消费者。

另外正赛尚未开打,电商王者、全网公敌,李佳琦就走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:京东采销、李佳琦品牌方、大杨哥直播间陆续下场,疯狂开撕,剧情反转再反转,勇士恶龙互飙演技。就连我这个吃瓜群众,也看得津津有味。



电商的事,咱不懂。但有一点几乎是明摆着的,存量电商时代,各大平台是真急了。看似是平台、头部主播想给消费者争取低价好物,实则是各自为战,都想掌握定价权,因为定价权意味着价格战的话语权,说穿了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。

不过,他们费尽心机做了这么多,貌似并没有真正俘获消费者的心。相反,从网民的反馈和一系列操作来看,今年的双十一大促,“反向消费”和“拒绝消费”似乎成了主流思想。

在微博上,“双十一不花钱立省100%”、“为什么人们消费越来越理性”、“你还在双十一购物吗”等话题火了。

在豆瓣上,“不买组”成员已36万+,组员们每天分享几十个帖子,旨在抑制冲动消费。还有人直接给出了双十一不买的终极应对策略:卸载猫狗,过了风头再下载回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消费降级、极简生活等小组成员也都超过35万+了。



另外,根据乐信研究院的一份调研,超过4成的年轻人在网购决策上,试图少买点。尤其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上班族,纷纷开始奉行“极简主义”。

那么问题来了,“回归低价”的双十一,为何无法打动消费者了,为啥割不动年轻人了?

这个话题很大,大到一个结论装不下,大到大家看到这个话题时,就会有吐不完的槽,发泄不完的火。

先说微观层面的原因。首先,自古套路留不住,唯有真诚得人心。尽管各大电商平台使劲吆喝低价、宣称不搞套路,但今年的双十一依旧套路满满,让人厌烦。

在微博上,任何一个有关“光棍节”的话题的评论区都成了打假现场:常买的东西,日常价272元,双十一一番领券+抵扣最后卖309元;明明我就想买一样,他非要我买四样才打折,那么就不买了;非常普通的东西,竟然预售半个月,还要先交订金;一直关注的三合一,去年1700+,今年直接2000+……



总结起来就一句话,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越来越水了,“伪全网最低价”显然已经成为众矢之的。我依稀记得最初的双十一,口号喊的可是“全场五折”,不用领券,购买立减。再看看现在的双十一大促,都在比拼套路。

其次,电商造节注定长远不了。因为造节本身就是对消费者意愿和能力的透支,过了最初的新鲜感后,尤其是当消费者察觉在购物狂欢节并未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后,抵触情绪会瞬间放大。这几年双十一增速放缓,去年阿里京东等平台不再公布销售额,就是最好的体现。

说难听点,我们现在连饱含传统文化的春节都有人逐渐意兴阑珊,靠卖东西、毫无底蕴的购物节,热度降温是非常正常的。



再者,消费者清醒了,资本创造的消费陷阱被揭穿了。过去惯用的成套收割、创造伪需求、打造价格鄙视链、搞信息渗透等,正在被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甩在身后。

前几天看到这样一篇帖子,题目叫“需求是被创造的”,该博主仅仅是简单科普一下女生护肤、裙子、内衣等款式,就看得人异常窒息。护肤水乳功效有17种,基础化妆品有34种,光一个粉底液就分了8个类型,裙子款式更是多达16种。

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《无节制消费元凶》纪录片中的一句话:大多数商品在真正实用的功能上是赚不到钱的,要想挣钱,就必须给商品叠加没啥卵用的功能。

赚女性的钱,就是这个逻辑,没有需求创造需求,不停宣传洗脑。

再说宏观层面的原因。


2023年提振经济,“消费”是重要抓手,双十一促消费权重很高,按理说我不该在这个节骨眼聊这样扫兴的话题,但有些话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的。

如今线上线下各大场景,大家的消费意愿不强,核心其实是社会大环境变了,经济已处于下行阶段。即便是每年一度的“低价狂欢”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捂紧钱包。

以前的文章我就说过,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温差很大,比如前三季度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,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.3%。这个数据一出,很多人就站出来喊“被平均”、“拖后腿”。



这其实也不怪大家抱怨,今年的行情摆在那里,年初专家们都预测消费复苏,可只狂欢了三个月就彻底熄火了,直到今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低于6%,6-8月份甚至不如疫情时期的增长情况。扣除价格因素,远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。

民企投资、出口、股市、房地产这几大项更是一言难尽,没有最差只有更差。而这几项又直接影响了就业,其中以16-24岁青年就业形势最为棘手。

另外,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,整体经济虽然已经开始触底回升了,但是总需求依然不足。需求不足的原因也不难理解,居民和企业部门在后疫情时代,由于信心不足,并没有进行信用扩张。说穿了还是赚钱效应减弱了。于是我们看到,国家层面出手救市了,先是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,后是提前下达专项债2.7万亿,简单说来就是把明年的额度拿来今年花,用来刺激经济和提升社会总需求。

说这些可能扯得远了,很多人也不愿意听。

我真正想说的是,受大环境影响,今年人们的生存成本边界线越来越难守住了。君不见,今年各种各样的奇葩景象开始出现:年轻人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上香,选择刮彩票,更有甚者选择在寺庙里刮彩票。口红经济特征更是格外明显。



人们消费的最大底气是,明天比今天赚得多,下个月比这个月赚得多,这也是为什么5年前那么多人敢背上二三十年贷款的根本原因。

反观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被失业、降薪困扰,再加上疫情三年很多家庭的积蓄被掏空了,哪里还有消费的底气?

这也很好地解释了,为什么今年“消费降级”之风会席卷全国,而且正因为此,拼多多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降级受益股。

事实上,大家今年并不只对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提不起兴趣,从五一、端午、国庆出游消费单价来看,从618电商节销售额及增速来看,“捂紧钱包”似乎是全民早就达成的共识。

另外,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今年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,网红专家、大IP站出来搞年度演讲、商业代言的越来越少了。

这不,前段时间知名商业评论人刘某刚讲完就被围攻了,原因是替一家初创公司宣讲背书时胡说八道,严重夸大。



为什么会这样?前几年两罗一吴跨年演讲时也干过一样的事,为什么没人反驳?我的看法,究其根本还是大环境变了,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期,干啥都是风口,不缺暗地里发财的。今年各行各业都难,赚钱不易,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,继续聊风口,吹嘘短期开多少店、赚多少钱,只会让人不爽。再加上现在信息非常透明,随便查证一下就知道你所说是真是假。

之前我就说过,今年网上突然出现很多教人赚钱的模式,诸如开店暴赚秘籍、直播带货教程、摆地摊月入上万等,这是典型的经济低迷时的特征,利用大家想赚快钱的心理,专门收割小白的。

当然了,我们也必须意识到,经济不景气对头部人群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,比如不坑穷人的LV和爱马仕,上半年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的销售额都表现亮眼,前者收入同比大增34%,后者增速也达到了28.9%;比如下半年以来,跨境游大热等。

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分配问题,少数人拿了多数钱、多数人只能分少数钱。其结果是,一看人均很不错,可基尼系数根本没法看。



招行中报披露了最真实的财富人群结构,不到2.4%的私人银行和金葵花客户,掌握着81.54%的财富,剩下占比97.66%的普通人,合共拥有18.46%的财富,户均资产1.28万。

综上,基于对经济现状、财富分配、就业形势等的分析,很多问题的答案也自动浮出水面了: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处境愈加艰难,而他们才是消费、网购的主流人群。换句话说,人人自危,都在忙于积谷防饥,所以缩减网购开销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全文完,既然看到这里了,如果觉得不错,随手点个赞吧。




赞(155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11-02 20:42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12-25 14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