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LookingWorld​]白沙瓦之战:突厥加兹尼帝国的北印度史诗大捷
本頁主題: [LookingWorld​]白沙瓦之战:突厥加兹尼帝国的北印度史诗大捷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songlaobo


級別:精靈王 ( 12 )
發帖:413
威望:341 點
金錢:2326 USD
貢獻:60094 點
註冊:2010-03-31

[LookingWorld​]白沙瓦之战:突厥加兹尼帝国的北印度史诗大捷

  
  


  公元10世纪前后,中亚腹地的突厥化浪潮已不可逆转。许多来源各不相同的族群,纷纷出于各自的原因而归到新阵营门下,并随之加入了穆斯林的信仰大家庭。这些人也立刻替代衰落的阿拉伯和波斯势力,对近在咫尺的北印度发起连续袭击。
  


  突厥对东西方世界的扩散路线
  尽管期间的波折从未间断,却还是逐步将征服成果不断南移。发生在1001年的白沙瓦之战,就是他们撬开北印度整体防线的关键性事件。
  


  早期的阿拉伯人 就有从海上攻打北印度
  早在公元7-8世纪间,最初的阿拉伯征服者就企图将帝国版图稳固在次大陆北部。尽管最初的军事行动往往只具备劫掠和惩戒性质,但还是让误打误撞的他们摸索出进入次大陆的两条主要路线。其一便是沿波斯湾北岸东行,通过流经信德地区的印度河去往上游。但因为需要穿越茫茫沙漠,不得不用额外的舰队来支撑后勤。加之印度河下游相对贫瘠,便让此类军事冒险很快就得不偿失。
  


  更多阿拉伯征服者 选择从中亚南下印度河上游
  第二种路线选择,就是以位于今日阿富汗的吐火罗斯坦为基地。通过开伯尔山口穿越兴都库什山脉,控制位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与旁遮普。尽管沿途的地理环境同样恶劣,所需花费的储备却相对较小,还能更快进入区域内农牧产出最丰富的地段。但正因如此,本地土著王公的抵抗能力就更加坚挺,让入侵者屡屡遭遇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。
  


  连接兴都库什山南北的 开伯尔山口
  所以,当代表波斯文化复兴的阿巴斯王朝掌控帝国,对印度边区的扩张行动就趋于迟缓。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,开始在本地佛教王公的反扑中逐步萎缩,后来索性因内斗而发展为半独立藩属。接着是发生在呼罗珊、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一系列事变,让再临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机会看似遥遥无期。直到以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军阀势力兴起,穆斯林阵营才终于有机会将目光重新投向印度。
  


  在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 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趋于后撤
  当然,屡屡遭阿拉伯或波斯人打劫的北印度居民,也不会如木头般坐以待毙。尤其是那些处于贸易和军事冲突前沿的北方,更有相当的资本进行坚决对抗,从而能利用时间差完成重组。比如早期以喀布尔为都城的沙希亚王朝,就是让北方入侵者都十分忌惮的地头蛇势力。虽然王室可能就来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,却早已为统御印度化后裔而尊奉婆罗门信仰。继而依靠手里保留的较强武力,不断与企图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较量。由于后者正忙于河中、呼罗珊等地的权力瓜分,自然对阿富汗山区的险情爱莫能助,让沙希亚人荣升为整个北印度的保护者。
  


  经常反攻到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沙希亚王朝军队
  到了公元962年,原萨曼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勒普特勤,因遭受苏丹的猜忌而被迫自立门户。他率领一批只忠于自己的突厥近卫军,迅速抢占吐火罗斯坦的加兹尼与坎大哈,成为紧挨着印度文化区的新兴穆斯林势力。等到前宗主的权力出现崩塌,又与新来的喀喇-回鹘瓜分了中亚地盘,成功霸占整个阿姆河以南地区。第二代统治者苏布克特勤,则向东驱逐了沙希亚印度人,将控制商路的喀布尔据为己有。但后者的军队也屡屡翻山来袭,使得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局势异常混乱。
  


  突厥是伊斯兰在中亚等地扩散的第二波力量
  于是,第三代统治者默罕默德-加兹尼,就把南下印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。由于他是靠内战胜利上位,不可避免的触怒到许多小集团利益,便需要用更多资源来收买人心。所以就公然向属下们宣布,自己每年都要去次大陆攻略一番,进而让大部分军事贵族都愿意团结在他周围。恰逢又有北方草原上的塞尔柱部落南下避难,成为增强王朝北部防御的缓冲力量,让加兹尼方面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进行连续远征。
  


  加兹尼帝国与沙希亚王朝的对峙
  公元1001年,超过65000人的加兹尼军队开始南下。他们轻易通过无人看守的开博尔山口,直扑位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交通重镇白沙瓦。队伍里的绝对核心,是苏丹本人亲自指挥的古拉姆近卫军骑兵。由于默罕默德大力推行波斯式的帝国行省制度,所以有充足财力来供养这些人马具装的突厥军事奴隶。但边境上的众多草场,也为帝国提供了许多保持游牧作风的部落武士。这让此次远征的骑马部队,达到了非常可观的15000人规模。同时,更多被统称为加齐的圣战志愿者,为苏丹贡献了足足50000个轻重步兵。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统的军事殖民者后裔,更多则是散居在众阿富汗山头的部落附庸。
  


  默罕默德-加兹尼的波斯式中央宫廷
  由于对加兹尼势力的入侵早有准备,沙希亚的国王查亚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重兵防御。他本人很快就从印度河畔的新都城赶来,并在更多援军抵达前拒绝出营交战。直到许多印度血统的本地王公也率领部署赶到,才放心大胆的在城墙外布下战阵。在他麾下,同样不乏弓马娴熟的12000名突厥裔骑手、人马具装的伊朗式重装武士,以及永远被寄予厚望的300头战象。相对较弱的30000步兵,基本全由低阶刹帝利领主提供,且都是依赖少量剑盾或长矛兵掩护的步行射手。但因为只是从属地位,所以战役的胜负始终取决于骑兵对决。
  


  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近卫骑兵和战象
  在印度人忙于集结部队时,默罕默德-加兹尼也抓紧时间让部众习惯南方气候。由于中亚的突厥军队向来重视扎营,大部分士兵都有较安全的休息环境,为即将开始的血战养精蓄锐。
  


  沙希亚军队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吐火罗和突厥后裔
  当年11月27日,突厥人的苏丹决心在凛冬到来前决出胜负,至关重要的白沙瓦战役便就此拉开帷幕。由于双方都以精锐的重骑兵为核心,所以在布阵方面可能趋于类同。大量的轻骑兵首先被用于彼此骚扰,并尽最大努力阻碍对方的布阵落位。但加兹尼阵营的北方新贵,无疑比分散流落在犍陀罗的游牧后裔们更有实力。
  


  加兹尼军队的军事科技 明显领先于北印度
  此外,阿姆河以南的众多定居城邦,也长期处于东西方技术贸易路径的中转站位置,可以制造出优于旁遮普农垦区的铠甲、复合弓、箭头和其他武器。所以,古拉姆近卫们的全套装备也优于使用前代技术的高阶刹帝利武士。甚至在地方部队的交锋中,北印度人的轻便化倾向也不利于抗击草原来客。加之加兹尼军中的骑手数量本来就更多,自然能在中路和两翼的对抗中都保持优势。
  


  大部分印度步兵 和他们的古典先辈没什么区别
  查亚帕拉唯一的优势,来自步兵体量和发挥极不稳定的战象分队。但前者往往是装备寒酸的炮灰,经常连最基本的头盔护具都装备不起。后者又容易因大量点火的箭矢齐射而受惊,调头冲乱己方阵营的步骑兵序列。因此,当战线各头的骑兵同伴被加兹尼人逼退,这些辅助部队也就马上被对手分割包围。面对加齐圣战者们的步步紧逼,终于因伤亡巨大和体能耗尽而彻底崩溃。
  


  本地的印度教与佛教势力 都遭到沉重打击
  混乱中,查亚帕拉和随军前来的家属都被加兹尼方面抓获。入侵者则屠杀了5000-15000不等的印度士兵,让白沙瓦城直接放弃抵抗。大批生活在犍陀罗地区的印度教徒被掳为奴隶,他们脚下的家园也在战乱中惨遭重创。默罕默德却不准备立刻实施鲸吞占领,而是在公开游行的羞辱后,又允许对方花重金将国王赎回。
  


  加兹尼的成功 让自己死后的墓地都位于印度
  但无论如何,印度次大陆的北方防御已经被突厥人成功击破。查亚帕拉在重获自由后就选择逊位,然后以非常传统的自焚仪式结束了生命。他的儿子随即迁都旁遮普的拉合尔城,却挡不住加兹尼日后的另外16次大规模入侵。最终,突厥人的铁蹄将逐步踏足至恒河流域,并将屡遭削弱的犍陀罗和旁遮普都占据下来。而这一切,都源自发生在白沙瓦的决定性战役。

赞(2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8-14 15:56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12-23 09:22